【中租觀點】史上最貴世界盃,背後有哪些無限商機?
說到今年最受矚目的全球大事,四年一度的世界盃足球賽絕對是其中之一。世界盃是許多職業球員心中的至高殿堂,當前世界兩大球星梅西、C羅皆可能在本屆世界盃迎來生涯最後一舞,同時位處東亞的日本竟然跌破眼鏡在「死亡之組」接連擊敗德國和西班牙以分組第一出線,在在說明了每屆世界盃都能讓全世界投入如此熱情的原因。本屆世界盃主辦國為位處西亞,富含石油、天然氣資源的伊斯蘭國家卡達。雖然國土僅11,521平方公里(比天津市略小),卻豪擲2,200億美金舉辦本次的世界盃。2,200億是甚麼概念呢?過往7屆的世界盃花費加總僅443億,約為本屆卡達世界盃的1/5;剛結束不久的東京奧運更是只花了130億美金。投資人自然後會好奇,在這麼龐大金額投入之下,世界盃究竟有哪些商機?
每一次世界盃都會讓我們看到嶄新的科技應用,近年來最重要的就是VAR的導入。足球場上最令人費解,同時卻往往會左右賽事結果的規則就是「越位」了,不僅每到世界盃就有許多人詢問「甚麼是越位」,就連場上的專業裁判往往也很難正確判讀。自上一屆世界盃開始國際足總(FIFA)就導入了VAR(影像助理裁判)的體制,藉由多個不同方位的鏡頭,協助場邊的裁判進行判讀。而本屆世界盃更進一步引進了最新技術SAOT(半自動越位技術),藉由場館中的12個鏡頭自動追蹤每位球員身上多達29個數據點,以每秒50次的數據採集判定球員在場上的位置。這些資料會即時被AI 匯集並製作成你我都能理解的定格畫面,在爭議判決發生時,第一時間就能播送給電視機前的球迷了解剛剛發生的狀況,並且協助裁判做出正確的判決。日本逆轉西班牙的關鍵進球,便是這個系統所帶來的改變。
除此之外,本屆世界盃的賽前還捕捉到一個有趣場面──足球在充電?原來本次的比賽用球除了材料和裁剪上提升了滯空穩定性,更加裝了感測器,足球踢出、丟出時會以每秒 500 次感測,同時數據也會無線傳送至本地的定位系統進行分析。在台灣時間11/29葡萄牙隊烏拉圭的比賽中,這個系統也讓大會確認了葡萄牙進球的球員是B. Fernandez而非C羅。
這些僅僅是本屆世界盃創新科技的一小部份,卻顯示了FIFA藉由創新科技提升比賽公正性的決心,更讓同時身為球迷和投資人的我們深深感受到科技正在對我們的生活各個面向產生影響和改變。
前文提到,本次世界盃的主辦國卡達大舉耗費了2,200億美元的經費,其中的65億投入在八座球場的興建。這些球場的建設全數獲得全球永續評估系統(Global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 System)至少四星認證,其中最大的亮點就是代表卡達國際碼的「974足球場」。為了興建這座球場,卡達拆除了一座舊場館,不過卻使用90%原場館的材料,同時加上974個廢棄貨櫃,不僅所有建材都是回收再利用的環保材質,賽事結束後亦可以全數拆除回收再利用,成為世足賽史上第一個「完全可拆卸場館」。除此之外,針對過往賽事碳排放量最高的交通運輸,由於幅員不大,球迷在世界盃期間無需使用國內線航班前往不同的場館,而政府更花費360億美元投入修建首都杜哈的地鐵系統,成為賽期中的主要運輸工具;同時比賽期間提供運輸服務巴士中約20%為電動車,其餘的車輛則符合EURO5排放標準。
雖然坊間對卡達世界盃採取永續措施不乏一些批評,甚至有人質疑只是「漂綠」,但其實每一次的嘗試都在為未來做準備,而永續發展早已成為所有國際大型事件必須納入規劃的重要考量,同時已是無法回頭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