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選過後,你需要知道的事
大選過後,你需要知道的事
一.談論川普或拜登很有趣,但對股市而言,最重要的那個男人是Fed主席鮑威爾
歷史隨處可見這樣的例子:
2000年當選的小布希總統被視為是親商總統。但是,他上任後股市大跌。
2008年當選的歐巴馬總統讓很多企業界人士擔心,他不會是他們的朋友。但是,後來股市漲到沒朋友。
其中關鍵在於:
美聯儲在2000年緊縮貨幣政策以冷卻科技泡沫,而在2008年大幅寬鬆貨幣政策以幫助將經濟從金融危機和大衰退中解救出來。而在川普總統任期時,美聯儲於2018年開始收緊資產負債表,市場逐漸失去了動力震盪加大,直到2020年全球疫情帶來史上最寬鬆政策力道,股市又再次騰飛猛進。
如今,在史無前例的寬鬆造就股市吸引力遠勝債市的背景沒改變的狀況下,短期波動何足為懼?
股市是長期唯一對財富增長有助益的資產,而願意承受波動是財富成長的先決條件。
作為一個想要建立和保持財富的人,你應該期望經歷數個下跌。這就是投資的本質。
二.市場實際上並不在乎選舉結果,它只是希望選舉結束
2016年6月英國退歐公投後的強勁反彈,以及2016年川普意外當選後的股市反應(僅僅下跌數小時,隨即一路反轉向上)就是最好的例子。因此,大選能快速有個明確的勝利者當然最好,就算沒有,結束本身就是一件好事,風險事件前因猶豫擔憂而離場的資金,在事件後往往逐步回來歸隊。
2020年自然也是如此,事實上,選前二天市場就開始起漲...。
投資人“觀望退出,後悔湧進”的行為模式,每次大選都要來一次
資料來源:Goldman Sachs, 10/06/2020
三.選舉很少成為景氣或市場週期的轉折點
華爾街充斥著各種選後的戰略投資建議,例如拜登是替代能源和基礎設施領域的盟友,川普是傳統能源和大型工業的夥伴,如果這樣可能會那樣,如果那樣恐怕又會這樣等等。
投資人直觀認為政策方向很重要,政策議題也很好做為故事銷售的基石。
但是,大選後的實際情況往往與大選前的想像大不相同。
例如:2016年川普當選時,在放鬆管制的方向下,人們普遍預期銀行和能源股表現良好。但是,自2016年以來,它們一直是表現最差的板塊。
例如:拜登當選後,提高資本利得稅率的前景會扼殺股票嗎?也許會有一些膝反射的初期下跌震盪,但是,1986年和2013年的資本利得稅增加並未使強勁的多頭市場偏離軌道。
因此,投資者最好不要過多地強調政治因素。請專注回歸到基本因素:
全力給予支持的Fed央媽、持續的經濟復甦、強勁的住房需求、企業利潤從極度低迷的水平中上升、投資者有高度意願持有長期成長股等等,一場選舉不會改變這些根本的背景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