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顧殖利率與信評的新興債:印度債
衡量一國債務危機主要是看短期外債佔GDP比例、12個月內到期外債佔GDP比例等項目。印度短期外債佔GDP比例已降至3.23%,12個月內到期外債佔GDP比例也降至6.09%,外匯準備金比例也達15%。政治風險部分,自莫迪組閣後,儘管推行稅制改革與廢除小面額鈔票,引起短暫不安,但整體政治環境尚稱穩定。較弱的部分是銀行體系不良貸款佔總貸款比例升至9.98%。最近一次國際信評機構穆迪於2017年11月16日,給予印度債務Baa2投資等級信評,展望為穩定。而彭博以短期外債佔GDP比例、12個月內到期外債佔GDP比例、外匯準備佔GDP比例、政治風險、不良貸款佔總貸款比率等變數,評估印度債1年內違約機率不及0.2%。
印度央行在6月6日把附買回利率調高1碼至6.25%。該央行上次升息是在2014年1月。印度能源需求有8成來自進口,因此一旦油價高漲,對該國通膨也將造成衝擊。本次升息理由主要是大宗商品價格上揚導致進口成本壓力加重,委員會憂心通膨升溫超出預期,且預料未來6個月通膨仍持續在4%目標之上。印度央行提高下半年度通膨估值,從4.4%升高至4.7%,但繼續維持GDP增幅7.4%不變。市場預期通膨前景看升,預測該央行未來6個月至少還有一次升息。
印度債券信用評等達到投資等級,但10年期公債殖利率接近8%,高於全球高收益債水平,也就是印度債具備高信評與高殖利率的優勢。在新興市場通膨增溫下,印度央行也開始進入升息循環,短期難免影響資本利得。但是印度基本面穩健,在美國殖利率與美元走升期間,並沒有像土耳其與阿根廷,呈現大量外資流出,股匯大跌的狀況。固定收益投資人或許需多點耐心,以本利和跟複利加時間的概念,投資固定收益商品。畢竟長期投資債券的報酬主要來自於債息收入,若能長抱即不用太在意短期資本利得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