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由基金教母蕭碧燕提供,2025年07月)
隨著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退休理財規劃成為全民關注焦點。基金教母蕭碧燕深度解析2025年最夯的TISA帳戶投資策略,教你如何用定期定額基金投資,搭配股票型基金長期投資法,打造穩健的退休金準備計畫。
隨著台灣金融市場的迅速發展,及超高齡社會化下,現代人要面對的不只是「活得久」的現實,可能是「老後無人照顧」的殘酷退休生活。在這個時代背景下,如何透過投資理財打造穩定現金流、妥善資產配置、完善保險規劃,建構一個安心保障基礎的「永續健康退休生活」,已變成人人重視又在乎的議題。
基於超高齡化社會帶來的退休財務挑戰,金管會在今年(2025年)重磅推出「台灣個人投資儲蓄帳戶」(Taiwan Individual Savings Account,簡稱TISA),透過鼓勵國民建立長期投資帳戶,進而提升個人資產增值能力,這項革命性的基金投資制度一推出就吸引了不少關注。
借鏡國外成功經驗,我們的鄰國日本早於2014年就開始實施類似制度(簡稱NISA),成功地成為一項重要的投資制度。雖然台灣資本利得本身已免稅,TISA帳戶無法提供如NISA的稅務優惠,但TISA基金提供實質的好處如:降低手續費與管理費,藉以幫助投資者以低成本完成資產配置。
金管會希望藉由這項制度,為國民提供長期投資的便捷工具。了解主管機關的用心後,每位國民對於自己的下半生要及早做好退休理財準備!
回到現實,無論哪個世代,每個人對退休年齡跟資產都有個理想數字,但理想豐滿,現實太骨感,變化快到根本追不上,因此退休金到底該準備多少?
坊間有許多公式能以試算,但我都認為僅供參考,去預估10年、20年、甚或30年後每月該花多少錢?如何精準?時代變化太快,20年前你或許認為存有1000萬即能過好退休生活,但20年後的今天真存到了1000萬,有幾個人真敢就退休了?
因此我的答案很簡單,就是:藉著有能力、有收入之年,存越多越好。
(延伸閱讀:退休金要存多少才夠?月領十萬可能嗎?退休後花費一次算給你看)
是否該投資高報酬的產品?不!高報酬同時也高風險,很容易陷入詐騙的陷阱,因此期望報酬相對高,又要顧及風險,我的建議是:
【用保守的投資方法,買積極的產品,並長期投資】
這樣較能達成上述的要求,又能較快速的累積資產,以確實的【慢慢變富】投資概念,完成下半生的資金需求。何謂:用保守的投資方法,買積極的產品,並長期投資?
即定期定額投資法,此方法國人並不陌生,而且確實能以較坦然面對波動,引領大家穿越牛熊市的基金投資好方法。
既然採取「能坦然面對時常來襲的波動」這樣的投資方法,挑選標的就以賺取資本利得為主的股票型基金,而不是較保守以配息為目的債券基金或高股息基金。並非前述二種產品不能投資,而是要把每月小額投資的錢,放大較高效率的投資。
除了提高效益選擇以賺取資本利得為主的股票型基金外,更要考慮提升定期定額投資的成功率。關鍵就是要選擇「牛長熊短」的市場,我稱之為1軍,1軍市場含美股、台股、全球科技(或美國科技)三大類市場。
任一市場牛市走完總是淪為熊市,熊市走完再走回牛市,而1軍的市場也不例外,但長期而言其特性是,熊市走完走回牛市時,總是創前波高點,簡單的說就是「一波比一波高」,沒有最高點,只有波段高點。投資人需要的是耐心以「時間」等待,因此若是挑到一支1軍的好基金,波動度又適中,長期持有它,確實比不斷停利能累積豐厚的資產。
雖然TISA基金經理費較低,但還是記得要選擇長中短期績效靠前、波動適中(自己能以接受)的優質一軍基金才是王道。
有的,如果你已熟悉定期定額投資、能接受金融市場的不定時波動,還能以利用系統幫助自己在波動時加碼投資,例如在中租基金平台申購TISA基金,除了運用最基本款的定期定額,還能以用獨家「均線扣」方式執行「定期不定額」策略,進一步優化績效。
均線扣的核心原理是:在基金下跌時加碼扣款,如此就能買入更多的單位數,只要該標的是長期向上的標的,例如前面提到的1軍基金,未來上漲時就有機會累積更多的報酬。
目前來說,均線扣這個創新功能在基金平台界是由中租獨家提供!
我之前也拍過影片介紹更詳細的資訊
TISA帳戶制度已正式啟動,早一天開始投資,就多一天享受複利效應。為了早日達成「有品質、有保障的退休生活」,投資就要及早開始,只有動起來目標才離你越來越近。
A:投資人身分僅限自然人(本國居民,包含因工作、婚姻、生活而長居臺灣之外籍人士)。
A:是為鼓勵國人以穩健方式進行中長期投資所提供,具備專業嚴選、低投資門檻、低經理費、免申購手續費等優勢的基金產品,僅限完成開立TISA帳戶者以定期定額方式申購。目前TISA基金有兩種:
A:中租基金平台提供領先業界的定期定額機制,TISA基金搭配中租靈活扣的「均價扣」及平台首創結合技術指標的「均線扣」功能,以智慧加減碼爭取亮眼報酬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