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為中租基金平台行銷資訊,2023年12月)
國人對高股息ETF的熱愛近乎狂熱,整體市場規模已經超過新台幣7,450億元,佔台股ETF基金總規模的一半以上,而且高息產品設計花招百出,投資人購買前務必先做足功課!
什麼是收益平準金?它是一種讓ETF配息不會受到規模變化影響的一種機制。舉例來說,人人都想參與配息,因此ETF配息前的規模有可能大幅增加,導致預計發放的股息被稀釋,整體配息率將隨之降低,為了避免上述情況發生,ETF發行機構就擬定了「收益平準金」機制,發行機構會將新進投資人大部分的資金用於投資在成份股上,同時有一小部分會作為收益平準金,用於穩定配息率一途。
但也有投資人反應,部分ETF標榜高股息,實際上分配的收益卻高比例來自收益平準金,就像是拿新進投資人的錢再配息給所有受益人,而且有啟用平準金的準則不明確等狀況發生,故主管機關近日也開始要求揭露ETF收益分配的明細。
台灣上市櫃公司股利發放幾乎都是採年配為主,不論金融或是電子股,而且多集中在6~8月份除權息,只有極少數的企業是採取半年配或者是季配,因此有些高股利ETF產品為了創造穩定的固定配息率,不得不頻繁更換成分股,以追逐企業配息,導致手續費及相關成本開銷增加,可能會造成淨值的減損,影響投資人權益。
當今小資族投資追逐ETF,主要就是看中ETF低廉的交易成本,但事實真的如此嗎?通常透過券商買賣ETF會有0.1425%的交易手續費,而且各家券商會給予3~6折不等的折扣,因此投資人通常都會有ETF交易成本低的印象;但魔鬼就藏在細節裡,除了交易成本之外,ETF還會有約0.2%~1.35%不等的內扣費用(通常會包含「經理費」、「保管費」、「交易稅」、「雜費」等等),不同ETF的內扣費用差距相當大,所以說購買ETF應該事先閱讀「公開說明書」所揭露的「各年度基金之費用率」,避免產生實際與想像中的費用落差。
中租基金平台想強調一個重點,金融商品沒有絕對的好或壞,只有適合或不適合,當然ETF有其獨特的優勢,而共同基金也是,建議投資人可以多方比較,才能選擇出最自己的投資方式。以下整理3大理由,告訴你為什麼存股族可以考慮改存「台股基金」。
通常比較共同基金與ETF,最大的差異之一是費用,因為共同基金為主動投資,有專業經理人為投資人進行操盤,就會有相關費用的衍生,但若以台灣投資人較熟知的兩檔境內註冊基金為例,投資區域為境外的安聯收益成長多重資產基金(本基金有相當比重投資於非投資等級之高風險債券)或是投資區域為台灣的元大台灣高股息優質龍頭基金(本基金並無保證收益及配息),兩檔基金於公開說明書揭露的最新年度之費用率,包括:交易手續費、交易稅、經理費、保管費及其他費用,總計分別為1.75%、1.66%,與部份被動式投資ETF的內扣費相差無幾。在費用差異不大的情況下,沒時間研究市場的投資人當然首選有專業團隊幫你密切觀察市場動向,並運用其專業知識主動尋找投資機會和價值的共同基金。
以金融產品本質來說,ETF跟基金同樣都是買進一籃子標的,兩者除了費用之外,另一個差異就在於投資方式,台灣的ETF屬於被動型投資,是以達到與大盤(例如台股加權指數)相同的績效為主要投資目標,基金則屬於主動型投資,以追求績效表現勝過大盤為目標。在今年以來AI科技浪潮加持下,以美股為例,漲勢其實都集中在科技7巨頭,但仍有其他具備超額報酬機會的潛力股,可能不在成份股或大盤佔比有限,這樣的市場氛圍下,選擇共同基金才能趁勝追擊更多優質個股,為投資人積極創造主動管理報酬α值。
在2023市場復甦氛圍下,選股決定了投資的成敗,台股基金也繳出了不遜於ETF的成績單,雖然近期公布的10月景氣燈號,因基期偏高影響又再度由9月的黃藍燈轉為藍燈,但國發會表示,考量後續11月及12月出口應轉為正成長,預期11月景氣燈號將再轉為黃藍燈。
隨著製造業庫存去化明顯改善、新興科技應用需求帶動,台股有望呈現震盪向上的趨勢,投資人不妨考量自身現金流需求,透過累積型台股基金或配息型台股基金,增加整體資產進攻部位;惟當前金融市場變數仍多,投資人宜採單筆分批或定期(不)定額方式進場布局。
同類型基金平均績效 | 今年以來 | 3個月 | 6個月 | 1年 | 2年 | 3年 | 5年 |
---|---|---|---|---|---|---|---|
主動式基金:理柏台灣分類-台灣股票 | 29.37% | -8.27% | 13.11% | 39.48% | 0.04% | 52% | 126.84% |
主動式基金:理柏台灣分類-台灣資訊科技股票 | 34.19% | -8.8% | 15.88% | 43.65% | 2.08% | 58.45% | 149.94% |
被動式基金:投信投顧公會 國內指數股票型-一般型ETF | 22.54% | -4.49% | 10.11% | 33.59% | 4.33% | 48.23% | 104.83% |
資料來源:Lipper,中租基金平台整理,2023/10/31。